
男,1978年12月生,现任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法律评论》主编、中山大学司法体制改革研究中心(广东省法治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中山大学法学院人权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爱德华兹研究员。
【个人基本信息】
学术经历
法学学士(四川大学,2001年)
法学博士(四川大学,2006年)
法学讲师(中山大学,2006年)
法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2008年)
法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2016年至今)
法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
爱德华兹研究员、访问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2010-2011年)
学术领域
刑事程序、司法和宪政、司法改革与制度变迁
讲授课程
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中国司法:改革与实践;司法文书;模拟法庭训练
【学术成果】
学术著作
4.《无罪的程序治理——无罪命题在中国的艰难展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36万字)
3.《刑事审判对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43万字)
2.《公正审判:欧洲刑事诉讼传统与欧洲人权法院》(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18万字)
1.《最高法院研究》(左卫民等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51万字)
学术论文
2010
36.《转变中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以<法学研究>(1978-2008)为主要样本》,载《东吴法学》第20卷(2010年,第187-228页)
35.《论指令再审》,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7期(第55-59页)
34.《“重新审判”:实践与法理的阐释》,载《东南司法评论》第3卷(2010年)
33.《绩效考评、司法规律与潜规则》,载《中国社会科学报》第77期第10版(2010年4月6日)
2009
32.《中国刑事审判对象的实践与制度》,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0卷第2辑(2009年,第499-519页)
31.《刑事审判对象制度的架构与模式》,载《法学之道——中山大学法学院复办30年纪念文集》(2009年,第175-200页)
30.《论审判对象的历史变迁》,载《岭南学刊》2009年第3期(第56-61页)
29.《论审判对象的生成——基于刑事诉讼合理构造的诠释》,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2期(第92-109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9年第7期(第31-49页)
28.《“存疑,有利于被告”之制度化及其实践》,载《公民与法》2009年第1期(第34-40页)
2008
27.《论禁止重复追诉的机理》,载《刑事法评论》第23卷(2008年,第200-218页)
26.《刑事起诉书记载制度评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5期(第111-116页)
25.《程序差别与审判对象》,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88-93页)
24.《刑事审判对象变更机制实证考察》,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87-93页)
2007
23.《问题·学术史·方法——刑事审判对象理论导论》,载《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6卷(2007年,第90-117页)
22.《重新认识“合宪性”的意义》,载《人大研究》2007年第9期(第36-39页)
21.《审判对象的运行规律》,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96-115页)
20.《论被告人的处遇》,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4期(第32-43页)
19.《审判对象变更机制述评》,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4期(第56-62页)
18.《论审判对象的变更及其控制》,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12-118页)
2006
17.《宪政司法与司法宪政》,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43-46页)
16.《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中国的建构》,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第43-48页)
15.《被告人最后陈述制度构造原理》,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61-68页)
14.《问题与范式:最高法院制度化研究》,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55-67页)
13.《我国民事诉讼法法典体例的反思与重构》,载《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与张嘉军合作,第24-31页)
2005
12.《“疑罪从无”在实践中的艰难展开》,载《犯罪研究》2005年第6期(第42-46页),详稿《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疑罪从无”的双重分析》载《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1卷(2005年,第465-486页)
11.《欧洲国家宪法法官制度初论》,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33-38页),详稿载《公法评论》第3卷(2005年,第347-364页)
10.《作为宪政实践机制的合宪性审查》,载《行政与法》2005年第11期(第104-106页)
9.《终止刑事案件与刑事追究制度及其启示》,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7期(第41-44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5年第7期(第74-77页)
8.《侦查中止问题及其制度建构》,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4-76页)
7.《撤销案件制度研究》,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26-130页)
2004
6.《同构与分化:违宪审查制度的理念剖析》,载《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6期(第125-127页)
5.《律师会见与交往理性》,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第106-109页)
4.《在历史、模式与理念之间——通过最高法院与宪法法院的合宪性控制》,载《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第26-35页)
3.《困境与进路:中国语境下的律师会见制度》,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47-51页)
2003
2.《“疑罪从无”原则的证据学之维》,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54-59页)
1.《透视与反思:刑事辩护的困惑——以律师会见制度为基点》,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1-37页)
科研项目
9.主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爱德华兹研究员学术基金项目《The Emergent Regime of the Pursuit of Procedural Justice in China -- Social Transformation, Legal Practice and Public Opinions.》(2010-2011年)
8.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刑事程序模式研究》(2010-2012年)
7.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变革社会的程序理想——建国以来的刑事程序建设与实践研究》(2009-2011年)
6.主持国家留学基金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宪政型刑事程序的构造》(2009-2011年)
5.主持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无罪的法理与实践——以无罪裁判为中心》(2007-2009年)
4.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刑事审判对象问题研究》(2006-2009年)
3.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体系的完善》(左卫民教授为首席专家)子项目《人民法院解决纠纷机制的完善》(2005-2009年)
2.以第一参加人参加广东省立法规划项目《广东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2007-2008年)
1.以第一参加人参加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暨美国福特基金项目《最高法院比较研究——以中国最高法院为基点》(2002-2004年)
社会职务
法学学科诉讼法学专业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方向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法律评论》主编;四川大学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山大学法学院人权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市普法讲师团讲师、广东省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兼职律师(2001年)、成都市法律援助律师人才库成员、四川省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等